“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评选(知识产权专项)”圆满落幕, 赋能区域创新与知识产权协同发展
(文/周明)12 月 20 日,由中港科技创新协会主办的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评选(知识产权专项)”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会议中心顺利举办。这场聚焦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融合的行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大湾区内近百家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参与,最终评选出 “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技术”“智能环保监测系统” 等 5 项具有突出创新性与市场潜力的优秀成果。活动不仅为区域内创新主体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更以专业评审与深度研讨为纽带,推动了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价值落地,为大湾区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本次评选活动的主评审专家,知识产权领域资深专家张星先生的专业表现成为活动亮点之一。拥有十余年行业经验的张星,不仅主导过多个知识产权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发,更在跨国专利布局、合规风险防控等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活动当天,从分组评审到最终成果审定,他始终以严谨的专业态度与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为评选工作提供核心支撑。在评审环节,针对某新能源企业申报的 “高效新能源电池管理技术”,张星先生结合自身对专利布局的深入理解,指出该成果 “虽具备核心专利,但在国际专利分类适配性上仍有优化空间”,并给出具体的布局建议;而面对 “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技术” 这类技术前沿成果,他则重点关注其知识产权的稳定性与市场转化路径,通过对比国内外同类技术专利情况,客观评估成果的竞争优势。“张星先生的评审意见既专业又务实,不仅指出了我们成果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不足,更提供了可落地的改进方向,这对我们后续的技术推广帮助很大。” 参与申报的某医疗科技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除了专业的评审工作,张星先生还在活动的交流环节与参会者分享了对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的见解。他提到:“当前大湾区科技创新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部分企业仍面临‘重技术研发、轻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本次评选活动恰好为行业树立了‘技术与知识产权协同发展’的标杆。” 这番观点得到了现场多位企业代表的认同,某智能物流企业的知识产权负责人坦言:“之前我们更多关注技术能否落地,却忽略了专利布局的前瞻性,听完张星先生的分享,我们意识到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盾’,更是‘竞争力’。”
从行业影响来看,本次评选活动的价值远不止于选出优秀成果。活动通过集中展示 “知识产权 + 科技创新” 的典型案例,为大湾区内的创新主体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 例如获得高分的 “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技术”,其凭借专利覆盖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国际前沿的优势,不仅拿下本次评选的高分,更在活动现场吸引了 3 家投资机构的关注;而 “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平台” 则通过评选中的技术交流,与 2 家制造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中港科技创新协会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评选,让更多企业看到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未来将持续推动这类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活动的举办也进一步强化了大湾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协同效应。来自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参会者在活动中围绕 “跨区域专利协作”“知识产权金融转化” 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部分科研机构还提出了共建 “大湾区知识产权共享数据库” 的初步构想。这种跨城市、跨领域的交流互动,正是大湾区发挥 “九市二区” 协同优势的生动体现,而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成果,也将作为区域创新典范,为更多企业提供技术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参考模板。
随着活动的圆满落幕,其对行业的深远影响已逐步显现。一方面,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将获得中港科技创新协会的后续推广支持,助力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另一方面,以张星先生为代表的专业评审团队所传递的 “知识产权赋能创新” 理念,正引导更多企业重视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正如张星在活动结尾所言:“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巨大,而知识产权正是释放这份潜力的关键纽带。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推动区域内创新生态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