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吹晋元宇宙 | 乐道拾遗,在传承中遇见非遗里的山西
近日,山西省文旅厅
发布最新文旅宣传片《晋待您来》
热情邀请全国朋友做客山西
感受三晋文化底蕴
见人、见物、见生活
数千年来
山西人用智慧创造出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遗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守正创新 不断传承
在这里 看见山西的非遗
晋中·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春秋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经过千年的传承,随着晋商的不断发展,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
推光漆器作为我国四大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漆器的整个工艺流程全部依靠手工完成,选材考究,工艺繁复,对手艺人的技术要求和审美要求也极高。
2006年5月20日,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光与彩中对话,在雕与琢中创新,平遥推光漆器,以自然之美展现传承力量。
长治·黎侯虎
在长治,一只布老虎从县城走向了世界。
黎侯虎是流行于山西省黎城县黎侯镇、停河铺乡一带的民间老虎布艺,因黎城古称“黎侯”,故名“黎侯虎”。
黎侯虎外形讲究威猛和憨态,造型粗、短、胖、圆,有着集草编、刺绣、剪纸、书画于一身的独特造型,色彩鲜艳,剪裁精细,栩栩如生。
2008年,布艺黎侯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布老虎,凝结着长治人民的智慧,为人们开启祥瑞,共盼美好。
忻州·定襄面塑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山西,花馍面塑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
面塑作为定襄最具代表性的雕塑类非遗项目之一,形象简练概括、粗狂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定襄面塑的最大特点是偏重素色,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本色相间,再以各色豆子、红枣点缀。
定襄面塑于200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面一世界,一塑一乾坤。每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仿佛都在诉说着山西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朔州·朔州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是融武术、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现存传统剧目39个,分本戏、会戏、出戏三种。
朔州秧歌戏是由民间歌舞演变而来,直接脱胎于“土滩秧歌”。因其就地演出,一般不登台,故而得名。“土滩秧歌”包括踢鼓秧歌和小演唱秧歌两种。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晋北一带的民间舞蹈,朔州踢鼓秧歌便是其中的分支之一。
2006年5月20日,山西省朔州市申报的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唱一念的方言中,听见乡音;在一做一打的表演中,邂逅美好。
吕梁·孝义皮影戏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
孝义皮影中的影人造型是用驴皮、牛皮或者羊皮雕簇而成,由头楂、影身两部分组成。制作影人的过程既复杂又繁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镞、上彩,熨干、缀结、合成等步骤。
孝义皮影主要有皮腔纸窗影戏和腕腕腔纱窗影戏两种形式。
2006年5月20日,孝义皮影戏成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盏灯,一块幕,细数百态人生。独特的音乐唱腔和妙趣横生的唱词,在光与影中,摇曳千年。
运城·绛州木版年画
年画一画,年味儿就有了。在运城,一到春节,家家户户便开始张贴年画,传递纳福求祥、镇宅驱邪的美好心愿。
绛州木版年画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刻版印刷技艺十分繁杂和讲究,从起草绘图到最后印制出一幅年画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2008年4月,新绛被确定为全国18个木版年画主产地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现已联合捆绑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张画纸,一把刻刀,画的是浓浓的年味儿,刻的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晋城·泽州打铁花
泽州县,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炼铁和土法炼钢的发源地之一,泽州打铁花是泽州县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是老百姓在劳动过程中发明的一种娱乐方式。
夜幕降临,打铁花表演开始。演绎人员手持铁水,奋力一击,铁水在头顶迅速崩裂开来。铁花绽放,漫天华彩,犹如无数烟花绽开,极具观赏性。
2012年,泽州打铁花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星如瀑,在暮色渐浓的旷野抛洒铁花,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薪火相传。
大同·广灵剪纸
大同广灵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
剪纸从工艺到包装主要有二十多道工序,分为剪纸、刻纸、设纸三大技法,广灵剪纸就是主要以刻纸为主。
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巧手妙剪,匠心传承,在指尖生万物,在方寸间传承。
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之于老太原人,正如京剧之于老北京人。作为太原本土唯一尚存的地方曲艺品种,“太原莲花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不少热衷于此的追随者。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在太原地区,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
2011年,莲花落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曲莲花唱百年”,太原莲花落在锦绣太原城不断创新发展,成为龙城太原最古老的说唱艺术。
阳泉·平定砂器制作技艺
平定有着悠久的砂器烧造历史,素有“砂器之乡”的美称。
砂器中,以紫砂为贵。在平定县苇池、大峪、冠庄垴等地,分布有较为丰富的紫砂陶土。它以当地优质黏土为原料,要经过晾晒风化、粉碎、过筛挑选、陈腐、炼制胶泥、制作成型、晾坯、高温烧结等程序,其成品具有表里光洁,壁薄体轻等特点。
紫砂壶的制作工序十分繁琐,一把紫砂壶要使用100多种工具,经过3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2014年,“平定砂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大自然的馈赠、守护者的传承给予了平定砂壶最美的样子,守护着平定紫砂壶在创新中前行。
临汾·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因兴起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始称“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中最古老的代表剧种。
蒲州梆子素有慷慨激昂、粗狂豪放的艺术特点,表演惯用特技,难度高,观赏性极强,既火爆奔放富有阳刚之气,又以做功见长,含蓄细腻,富有生活情趣的阴柔之美。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千姿百态的表演特技,枣木梆子的声声入耳,蒲州梆子,用唱的形式把生活表现得如此艺术。
灿若星辰的中华瑰宝
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代代守护着非遗的匠人
诠释着“择一事做一生”的执著
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老的非遗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国风吹晋元宇宙
也吹进了匠人的心